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原理及其关键组分的作用机制
在建筑、船舶、电力设施等领域,防火涂料是保护基材免受火灾侵害的重要屏障。其中,膨胀型防火涂料因其高效的隔热性能和相对轻薄的涂层厚度,成为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案。其核心原理在于,当涂层暴露于高温或火焰时,能够迅速膨胀形成致密的多孔炭层,从而隔绝热量和氧气,延缓基材的升温速度。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,主要依赖于三大关键组分——酸源、炭源、发泡剂的协同作用。
1. 膨胀炭层的形成过程
当温度升至约220℃时,防火涂料的膨胀机制开始启动。首先,作为酸源的聚磷酸铵(APP)受热分解,释放出磷酸和氨气。磷酸进一步聚合生成聚磷酸,这些酸性物质在高温下与炭源(如季戊四醇)发生酯化反应。与此同时,涂层中的树脂基料开始软化熔融,为后续的膨胀提供流动性基础。
随着温度继续升高至250℃以上,发泡剂三聚氰胺分解产生大量不燃性气体(如氨气和水蒸气)。这些气体在熔融的涂层中形成气泡,推动软化后的树脂-炭化混合物膨胀。在300~400℃的区间内,酯化产物进一步脱水炭化,最终形成稳定的“蜂窝状”多孔炭层。这一炭层的厚度可达原涂层的几十倍,其多孔结构能够有效阻隔热量的传递,将基材温度控制在临界点以下。
2. 关键组分的协同效应
酸源(聚磷酸铵):不仅催化炭化反应,还能在高温下生成玻璃态的磷酸盐,增强炭层的强度和耐高温性。
炭源(季戊四醇):通过酯化和脱水反应形成碳骨架,构成膨胀层的支撑结构。其分解温度范围(230~380℃)与酸源的活性区间高度匹配。
发泡剂(三聚氰胺):分解时释放的气体是膨胀的动力来源,同时氮气还能稀释火焰区的氧气浓度,抑制燃烧链式反应。
3. 实际应用中的性能优化
在实际配方中,各组分的比例和化学性质需精确调控。例如,酸源的聚合度影响其分解温度和酸性强度;炭源的官能度(如季戊四醇与多元醇的搭配)决定了炭层的致密性;而发泡剂的分解速率需与树脂熔融速度同步,以避免气体过早逸散或涂层过度收缩。此外,添加二氧化钛等无机填料可提高炭层的辐射反射能力,进一步降低热传导效率。
4. 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
尽管膨胀型防火涂料技术成熟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低温环境下固化效率不足、长期暴露后炭层易粉化等。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:
纳米改性:通过纳米材料(如层状黏土或碳纳米管)增强炭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。
环保化:开发无甲醛、低烟毒的新型发泡剂和树脂体系。
智能化:结合温敏材料,使涂层在火灾初期即触发快速膨胀,提升响应速度。
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防火效能依赖于酸源、炭源与发泡剂的精密配合,其形成的多孔炭层是阻燃隔热的核心。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,通过组分优化和新型助剂的引入,这类涂料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高效、环保且持久的防火保护,为建筑安全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。
佛山翁开尔是湛新allnex氨基树脂业务(原氰特CYMEL)的中国指定代理,欢迎试样。